未成年子女抚养权归属问题探讨

前不久,电视剧《底线》一播出,就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其中除不少大案要案外,一起离婚案件中的未成年子女抚养归属问题也引发不少热议。

该案中,夫妻双方均同意离婚,但都主张子女由自己抚养,在夫妻双方经济条件并无太大区别的情况下,出于尊重孩子真实意愿的目的,法官方远将孩子判给了母亲。本以为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不久后方远收到了双方当事人的投诉,并引发了此案的再审,最终将抚养权改判给了父亲。原来,母亲在开庭前以带孩子去游乐园为条件,引导孩子说了假话。经再审法官的调查核实和儿童心理辅导专家的疏导,得知孩子的真实意愿是跟随奶奶一起生活,法院遂最终改判。

此案即是根据未成年子女真实意愿确定抚养归属的典型案例。那么,司法实践中,在判定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归属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呢?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对此问题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结合具体的司法实践,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归属应当考虑如下要素:

抚养意愿

意愿既包括具有表达意愿与表达能力的子女的被抚养意愿,也包括父母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抚养意愿。未成年子女虽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但其有表达与谁共同生活的权利,法院应当尊重。

就父母而言,通常情况下,在离婚时协商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另一方间接抚养,是综合家庭情况而作出的,应当是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生活、学习的安排,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于父母双方的合意,法院也应当予以尊重。

但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并非“遵从”,在特殊情况下,如子女或父母双方的意见明显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存在不利影响时,则应当根据查明的实际情况,作出最有利于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判决。

年龄要素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年龄是未成年子女抚养归属中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原则上由母亲抚养为宜,只有在出现如母亲患有传染性疾病等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或者母亲不愿抚养的情况下,才由父亲进行抚养。对于已满八周岁的未成年子女,则应当充分尊重其意愿。

民法典对于询问意愿的年龄规定是参照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划分,但实践中,未成年子女表达能力与意愿的年龄并非必须年满八周岁,民法典亦未强行规定不能询问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的意愿,对于父母离婚后与“谁一起生活”的问题,与未成年子女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可适当扩大询问的年龄范围。

此外,未成年子女受其年龄限制,对父母一方的诱导、“过严”的管教方式等可能存在情绪化、片面化的认识。因对于该问题,可对未成年子女的意愿适当引入心理评估机制,在合理扩大“真实意愿表达的未成年子女”范围的基础上,力求最真实的意愿表达。

抚养能力

双方的经济条件通常是抚养能力的首要考虑因素,通常来讲,优越的经济条件能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但除经济条件外,还应当考虑父母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健康状况、教养和文化程度、社会信念等方面的内容,如父母一方是否具有稳定的情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否有违法犯罪行为等等,通常认为,父母性格暴躁、消极或者患有诸如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等均会影响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宜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

除此之外,抚养能力还应当包含隔代的辅助抚养条件,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否愿意辅助抚养、能否提供更好的资源与条件,对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抚养环境

抚养环境则是对未成年子女生活、学习环境的持续性、稳定性要求。未成年人的适应能力较弱,如居住环境的突然改变、贸然转校等都容易对其心理造成创伤。因此,在考虑抚养归属问题时,应当以不改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宜。

未成年子女对父或母的依赖程度,也是抚养环境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被依赖程度高者与未成年子女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适合继续与之共同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中,还应当考虑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依赖,通常情况下,不宜将其分开抚养。抚养环境直接影响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发展,在确定抚养权归属时,应尽量避免实际生活与学习环境、亲属间依赖的剧烈变化。

除上述要素外,实践中还存在大量其他影响抚养归属的判定要素,在不同的案件中可能出现的要素也不尽相同,诸要素之间也并不具有价值上的重要性排序。因此,法官需综合考量,在“未成年人本位”的思想下,通过审判,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稳定、适宜的成长环境,真正在抚养归属中实现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法院)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angtingxi.net/6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4日 下午2:25
下一篇 2023年2月4日 下午4:26

相关推荐

  • 骑电动车发生车祸死亡,意外险到底该不该赔?

    电动车因其具有灵活、便捷、环保等优势,成为不少人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您对骑行的电动车了解吗?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骑行的电动车是否属于机动车范畴,就成为事故定责、保险理赔的重要依据…

    法律知识 2023年2月22日
  • 交通事故受害人未佩戴头盔造成颅脑损伤的,可适当减轻侵权人责任

    2021年12月25日09时35分左右,龚某驾驶小型轿车与未戴头盔的张某驾驶无号牌电动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张某受伤、车辆损坏,后张某因头颅损伤经抢救无效于2022年1月1日死亡…

    法律知识 5天前
  • 练习“空中瑜伽”摔伤致残,健身房有责任吗?

    王女士在健身房做空中瑜伽时,从吊绳坠落造成十级伤残,与健身房就赔偿事宜协调未果,王女士将健身房诉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要求赔偿损失共计30余万元。海淀法院经审理,判决健身房赔偿1…

    法律知识 2023年3月6日
  • 盗窃毒品行为的定罪量刑把握

    司法实践中,盗窃他人持有的毒品的行为时有发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款规定,“盗窃毒品等违禁品,应当按照盗窃罪处理的,…

    法律知识 2023年3月3日
  • 除斥期间的适用标准

    【案情】 2020年9月,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开招标采购医疗设备,A公司和B公司参与竞标,最终A公司中标并签订采购合同。刘某系A公司法定代表人,薛某系B公司负责人。薛…

    法律知识 2023年2月9日
  • 孩子在学校追赶玩闹致伤,谁担责?

    【案情简介】 小王与小刘、小李均系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2022年7月3日上午11时左右,在课间休息期间,三人一同跑去上厕所,小王跑在最前面,小刘双手抓住小王跑在中间,小李双手抓住小…

    法律知识 2023年2月28日
  • 苏州知识产权法庭解析涉江南文化保护典型案例

    导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

    法律知识 2023年2月13日
  • 打羽毛球眼球被击伤,谁该担责?

    案例 宋先生参加羽毛球比赛,被球友周先生击出的羽毛球击中右眼受伤。事发后,周先生主动陪同宋先生就医并垫付医疗费。后宋先生以侵害健康权为由,将周先生诉至法院,要求其赔偿。周先生需要对…

    法律知识 2023年3月14日
  • 车辆维修期间发生事故造成损失,保险公司应赔偿吗

    中国法院网讯(石娅丽)近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保险赔付纠纷案,在结合原、被告所举证据及庭审查明情况的前提下,法院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予以驳回。 2022年3月20日,原…

    法律知识 2023年3月3日
  • 罪刑法定原则视野下的寻衅滋事罪

    有人认为寻衅滋事罪自19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分解而出,和非法经营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组成了三大“口袋罪”。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

    法律知识 2023年2月26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